“过雨荷花满院香,沈李浮瓜冰雪凉。”
小暑节气已过,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。
入伏一词源于《周礼·月令》:“入者,至也,万物至生也。”意思是指万物到达生长的巅峰时期。入伏时节,气温达到了夏季的最高峰,天气闷热潮湿,人们容易感到疲倦和不适。
自古以来防暑降温便是入伏时节重要议题。面对上蒸下煮的桑拿天,心情难免烦躁,那么,古人又是何以解忧的?
图片
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词,寻一份清幽,觅一份凉意,探索古人惬意的消暑小妙招。
1
伏日
宋·刘克庄
屋山竹树带疏蝉,净扫风轩散发眠。
老子平生无长物,陶诗一卷枕屏边。
清静屋山,竹林绿树,听着稀疏的蝉声,窗户吹来凉风,在这幽静自然环境里,诗人披散着头发,悠然入睡。
“老子平生无长物,”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物质淡泊的态度。意指自己一生并无多少贵重物品,不为外物所困扰,唯有一卷陶诗安静陪伴在枕边。
诗人消暑方式简朴而高雅,只要一卷诗书,心灵便得到慰籍与清凉。
图片
2
夏日集裴录事北亭避暑
唐·皎然
前林夏雨歇,为我生凉风。
一室烦暑外,众山清景中。
忘归亲野水,适性许云鸿。
萧散都曹吏,还将静者同。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裴录事在北亭避暑情景。
夏日骤雨刚刚停歇,前林之中送来阵阵凉风,诗人与友人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清凉。
四周群山环绕,雨后空气格外清新,花木茂盛令人心旷神怡,所有的烦恼似乎随着雨云一同消散。他们都被静静流淌的溪水吸引,向往天空中鸿雁的自由翱翔。
在凉亭中,与友人聆听大自然的声音,分享彼此心得与感悟,他们崇尚自然,兴趣相投,沉浸于盛夏美景中,仿佛扫尽了夏日的躁热。
热浪滚滚,心静自然凉,与友人品一壶清茶,共享时光悠长。
3
《酒泉子·长忆西山》
宋·潘阆
长忆西山,灵隐寺前三竺后,
冷泉亭上旧曾游,三伏似清秋。
白猿时见攀高树,长啸一声何处去?
别来几向画图看,终是欠峰峦!
我常常回忆灵隐山的风光,那里的灵隐寺、天竺山、冷泉亭都曾经游览过。山里气候宜人,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。
时常看见白猿攀上高树,长啸一声便不见了踪影。告别西山之后,我曾多次将所见美景画下来,但始终觉得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美丽。
这首诗描绘了杭州西山的胜景,有清幽秀丽的灵隐寺,冷泉清澈而沁人心脾,三伏天都如同秋日般凉爽,令人神往。
想要度过酷热盛夏,不妨约上知己好友,寻一处幽静,赏秀丽山水,燥热之心自然远离身心。
图片
4
《天净沙·夏》
元·白朴
云收雨过波添,楼高水冷瓜甜,
绿树阴垂画檐。
纱厨藤簟,玉人罗扇轻缣。
云消雨霁,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,雨后水变得凉爽,瓜似乎显得比平时更清甜,绿树的树阴也一直遮到屋檐。
纱帐中的藤席上,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,手执罗扇,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。
夏天最惬意的莫过于下一场雨,落在门庭前,驱散了炎炎夏日的热浪,清凉中带着丝丝甘甜,如一泓山泉,沁人心脾。
5
《病中苦热》
唐·权德舆
三伏鼓洪炉,支离一病夫。
倦眠身似火,渴歠汗如珠。
悸乏心难定,沉烦气欲无。
何时洒微雨,因与好风俱。
天气之热,已让人烦扰,而久旱无雨,更是加剧了暑热,让人揪心。
夏日的夜晚依旧如蒸笼一般,一边告诫自己“心静自然凉”,一边不断地翻身,在这弹丸之地中寻找最凉爽的睡姿,睡觉咋就这么难?真盼望能下一场轻柔的雨,伴随着凉爽的微风一同降临。
夏天,最盼望的就是一场雨,将天地间的炎热洗净,还大地一片清凉,让身心变得凉爽舒适。
图片
6
《池畔逐凉》
唐·白居易
风清泉冷竹修修,三伏炎天凉似秋。
黄犬引迎骑马客,青衣扶下钓鱼舟。
衰容自觉宜闲坐,蹇步谁能更远游。
料得此身终老处,只应林下与滩头。
清风徐徐,泉水潺潺,茂林修竹,在这炎热的三伏天,能在这幽静凉爽如秋之地度夏,让人倍感幸福。
诗人骑马而来,在仆人的搀扶下上了钓鱼船,在池中垂钓休闲。
自觉年老体衰,行走困难,适宜消闲静坐,再也不能到外地远游了。
浪迹一生,到头来却觉得人生最好的归宿是回归自然,在林间缓步,在溪头垂钓,这样的晚年生活才算是逍遥自在。
盛夏炎热,古人将诗词中的智慧化作清凉,看淡世俗,安贫乐道。让我们在这个夏季,放下烦躁,学习前人智慧,去享受一份心灵的宁静和惬意。
~END~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